为什么身边的亲人会习惯性反驳

我们身边,常常有这样的人:和家人聊天,就像仇人一样。

但凡你说的,他都要驳回去,丝毫不给面子。

如果有几个亲人,都习惯性反驳,那家庭关系几乎被毁掉。

通常,遇到反驳的声音,我们要驳回去,或者讲大道理,效果很不好,甚至适得其反。

要改变聊天的氛围,就要深层次寻找“反驳”的原因,自然就会释怀。

图片

01

第一,主观,多于客观。

《非暴力沟通》中写道:“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'暴力’的,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。”

也就是说,反驳他人的人,不觉得自己有错。他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,忽视了他的感受。

一件事有多个面,每个人看到的,就是一个面而已。

就像几个盲人摸大象。摸到耳朵,就认为大象如撮箕;摸到大象腿,认为大象如柱子;摸到鼻子,认为大象如大钩子。

你说:“大象如撮箕。”

他说:“你瞎说,大象如柱子。”

这就是主观因素太多,而忽视了客观存在的东西,也没有全面观察、分析。

我的侄儿,中考成绩有七百多。

我的母亲来一句:“这成绩,上重点高中,够呛。去年都是八百多。”

顿时,侄儿就不高兴了,还狠狠地摔门。

家里人,都不知所措。

母亲不知道,侄儿的成绩一直中等,在中考有了大进步,应该得到表扬。并且,这成绩,上全市第一的高中不行,第二的高中还是可以的。

有一句俗语:“对事不对人。”

习惯性反驳的人,恰好把这句俗语,倒过来——对人不对事。

客观因素搞明白了,再去说人的事情,这样就反驳的声音会小很多。也会在事情上,客观地予以帮助,鼓励。

客观看一个人,一件事,就能有公正的态度。把反驳的习惯,就遏制住了。

图片

02

第二,一知半解的情况下,就急着开口了,很是冲动。

社会心理学家,提出一个“非理性争辩”的观点。

习惯性反驳的人,常常表现出“无理取闹”的样子,让大家很受伤。

这就说明,一家人在一起,也存在很多的信息差。

你知道事情的全部,而亲人知道一点点,因此聊天的时候,就很不愉快。

有一次,我和孩子们谈起李叔同。

父亲走过来,说:“这个人,老光棍一个,有什么好谈的。不要说了,会败坏家庭风气。”

我解释,有一个李叔同,是一个书画家,音乐家,还做了和尚。

父亲马上不开心了,红着脖子说:“明天我带你去村东头看看,那个李叔同,像什么样子。”

原来,父亲口里的李叔同,是村口的人;我说的李叔同,是民国时期的李叔同。

很奇怪的是,父亲一直不愿意低头,认为自己错了。当然,他说的也确实没有错。

明明知道,我和父亲争执是没有意义的,但是我还是争了几句。也就是我和父亲,正在做毫无意义的交流,并且内心不服气。

富兰克林说过:“如果你老是自以为是地抬杠、反驳,或许偶尔能获胜,但那是空洞的胜利。”

有的人,就像在口气上,胜过他人。虽然言语的胜利没有意义,但他还是要这样做。

聪明的人,一定会听对方把话说完,也会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打听清楚,然后评价,发表感言。

千万不做半桶水一样的人,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。反驳就不必要了。

图片

03

第三,不会说话的人,常常词不达意。

有的时候,你本来想表扬几句,结果变成了批评。

侄女考试,语文几十分,数学八十分。这已经很棒了。

我本想表扬她“成绩很好”,但是开口就变成了“数学还要加强”。

父亲做了一个木衣柜,耗费了三天时间。

我想感谢他,但忽然发现木柜上有凹凸不平的地方,就说成了“看这里,都没有搞好”。

我们不是语言学家,不会紧密地组织语言,因此常常是词不达意,导致言语和本意有偏差。而那个听话的人,也不会知道你到底想什么,认为你在反驳,恶意是明摆着。

我们都知道,好好说话是一个家庭的家风,但是不好好说话是一个家庭的习惯。

如果我们加强自己的耐心,放慢言语的速度,就能够好好组织语言,一开口会温和很多。

真的不会说话,就在开口时,先来一句:“万一我说错了,大家也不要责怪,也接受大家的批评。”

先表达自己的犯错的可能,那么听话的人,就不会那么难受了,也会对你的语言组织能力,进行理解。

图片

04

面对习惯性反驳的家人,能改变他就改变他,实在不能改变,就习惯性“充耳不闻”。

或者你放宽心,觉得他都是为了你好,初衷是好的,只是表达方式不对劲。

千万不要驳回去,还事后计较。

万一你无法和他相处,保持距离,眼不见为净。

正如《庄子》说过的:“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。”

亲人来到你身边,这是你的命。总不能和对方断交,打起来吧。

学会认命,你一低头,对方说啥,攻击性就少了一半。

比要求每个人都会说话,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“大度一些”。

亲人能不能好好相处,你只能“求自己”。

作者:布衣粗食。

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。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上一篇:特色私房菜
下一篇:没有了